“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在中国人的音乐基因里,这段澎湃激昂的旋律永远鲜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诞生于抗战烽火的《黄河大合唱》频频亮相舞台,它所铭刻的民族记忆,在时光的磨砺以及中国音乐家的代代传承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 指挥家谭利华。刘方摄 问世 诞生于延安热土的不朽经典 1939年3月,抗战烽火弥漫在神州大地,延安一间窑洞里,油灯彻夜点亮,作曲家冼星海燃烧心血,困了就喝点儿黄豆末冲的“咖啡”提神,累了就吃些水煮红枣补气,连续六天六夜,,诗人光未然的文字在他笔下化为壮阔激昂的旋律——合唱《黄河船夫曲》、男声独唱《黄河颂》、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齐唱《黄水谣》、对唱《河边对口曲》、女声独唱《黄河怨》、轮唱《保卫黄河》、大合唱《怒吼吧,黄河》,8个段落跌宕起伏,汇成振聋发聩的大合唱《黄河吟》(后更名为《黄河大合唱》)。 “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是终生难忘的。正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光未然多年后回忆道。光未然之子张安东曾撰文记述这段往事:1938年10月31日,光未然所在的抗敌演剧三队经过12小时的徒步行军,翻山越岭到达陕西东部宜川县的古渡口圪针滩,抱定赴死抗战的决心,首次东渡黄河。他们第一次从河西高山之巅俯瞰黄河的壮美;第一次听到上游十里之外瀑布的轰鸣,隔山灌耳;第一次在渡过黄河时体会到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豪壮气概。之后两个月的行军战斗,光未然不断被所见所闻激励,深受感动,构思一天天成熟起来。1939年2月26日,冼星海赶到延安边区医院探望负伤的光未然,老友相见分外欣喜,大合唱《黄河吟》的灵感在讨论中渐渐形成。 不到两个月,1939年4月13日,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黄河大合唱》首演,音符间翻涌着黄河的怒涛与中华民族顽强坚韧的灵魂,响遏行云。当天,光未然在台上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冼星海在台下监督护航。5月11日,在庆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音乐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师生百余人组成的合唱队和20多人的乐队,又一次上演《黄河大合唱》。 张安东这样描绘当时的场面:“作曲家为了丰富乐队伴奏,把所有在延安能找到的乐器都用上了,三四把小提琴和二胡、笛子、吉他,加上口琴和中国锣、鼓、钹、竹板、木鱼等传统打击乐器,甚至还用鲁艺梁寒光设计的以煤油桶当共鸣箱的低音二胡来充实乐队低音区。灵感频发的冼星海发现鲁艺音乐教师李焕之日常用的大号搪瓷茶缸有发挥的可能,便让他把一大把吃饭用的金属勺子放进去,在乐曲中表现黄河波涛时,看到指挥手势就拼命摇,发出哗哗的脆响。《黄河大合唱》演出获得空前成功。”当天的日记里,冼星海激动地写道:“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前来观看了演出。乐曲结束后,毛泽东大喊了三声‘好’!” 演绎 凝聚最炽热的家国情怀 至今,《黄河大合唱》久演不衰,传唱不息。在张安东看来,《黄河大合唱》是中国新音乐的代表作,是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和西洋作曲技法完美结合创造的典范。“它具备宏大的民族音乐史诗的规模和制式、独特的诗歌式结构、完整多样的合唱形式、丰富独创的音乐语汇与艺术风格,以及典型诗歌语言和鲜明人物形象、强烈的象征意味,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危难中的伟大与坚强不屈,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合唱艺术经典。” |
原标题:【《黄河大合唱》:澎湃激昂的旋律永远鲜活】 内容摘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在中国人的音乐基因里,这段澎湃激昂的旋律永远鲜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诞生于抗战烽火的《黄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1822.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